信念是什么意思 信念是什么排比句


我们头脑中有些特殊的观念,因为经常谈及它们、描述它们,甚至将很多期望寄托在它们身上,时间长了,我们便以为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真的存在。但可惜的是,我们当中从来没有人真正见过它们;或者就算有人真的见到了也不能确定他之所见是不是其真身;更或者见过它们的人和没见过它们的人谁也无法说服对方,无法达成公认的结论。

这些特殊的观念,我暂且找一个最接近的词去描述,叫做“信念”。

信念不同于信仰,它尚未达到后者那种系统性和理论性。因为具有系统性和理论性,信仰的“信”带有很强的理性层面的自觉性——他是自愿投身于这种价值体系中的,愿意将自己对命运的解读和安排托付给这个系统。信念远没到这种地步,它们只是一些零散的观念,即使这些观念之中存在冲突,也不妨碍我们的相信。

信念当然也不同于真理,由于没有经过理性的审视和经验的验证,我们的头脑对它们只是停留在自发的、毫无反思性的认可阶段。既不认为它们是错的,也不认为是对的——“它们是对是错”在我们头脑里尚未成为一个问题,它们是我们大脑里理性审查制度的漏网之鱼。

以上描述了这么多,可能你还会觉得云里雾里,我可以举一些例子,你或许更能明白我的意思:

比如爱情。

我们经常会争论到底是“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还会反复的思考“他/她到底爱不爱我?”,但是很少有人在理性层面质疑“爱情”这个概念是否真的有所实指?(注意,我说的是理性层面认真的探讨,至于那些酒后的控诉和深夜的牢骚是不能算数的)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爱情吗?我是说,这种特殊的关系真的符合我们加诸其上的设定和描述吗?比如排他性(即忠贞不渝)、比如唯一性(一生只可能爱一个)?当倾慕发生时,你怎样确定这就是爱情,而不是简单的色心?你怎么确定你们俩之间的感情和你与其他人的感情有本质的不同?

扪心自问,我们在做这种判断时,依靠的并不是分析性理性,而是一种很朦胧的直观性感觉。这种感觉告诉我们:“我和他/她之间发生了一件特殊的事情,虽然我不知道什么是爱情,但我仍然能够确定,这就是爱情”。

这种不讲道理的想法就是信念——虽然缺乏对它的完整的、确定的知识,但却不妨碍我们对它的确认和坚守。

直到现在,我们甚至已经无法接受“爱情并不存在”这一可能性了(幸好这是不可论证的!否则,如果它真的被证明是虚假,那可怎么办哪!)——如果爱情不存在,那么婚姻就只是一个承担生育职能的社会制度;如果爱情不存在,那么男女之间就只剩下了赤裸裸的情欲和饥不择食的苟合。

再比如真理。

不错,我刚才说信念不同于真理,但我上述所指的是作为具体内容的真理。而作为真理这个概念本身,则是不折不扣的信念。

我们可以获得牛顿三大原理,也可以理解两种相对论。但是我们永远不知道它们描述的是否是世界的终极真相。我们甚至可以在每门科学中搭建起学科大厦,但是我们不确定接下来的一系列发现会不会彻底否定这个已成的牢固范式——毕竟科学史见证了太多戏剧性的颠覆和革命。我们总是坚信自己当下认定的就是真理,但是总会在未来的某一刻被打脸,由此观之,人类永远只能无限接近真理,而不可能真正达到真理。

认识到这一点似乎是件颇为尴尬的事情:一方面,我们当下坚守的诸多原理一定是成问题的,但我们不得不把它们当作真理看待和使用;另一方面,明知道真理是不可能达到的,但我们还要像能够达到一样不懈地求索下去。

是什么支撑我们在残酷的现实和可怜的认知面前依然坚持求索呢?

只能是信念。即使人类终其整个历史都很可能看不到纯粹的、完全的真理,但我们依然愿意相信它客观存在(只是我们自己达不到而已,但这不代表真理不存在。既然真理存在,哪怕永远在我们够不到的地方呢,这也够给我们希望了),虽然既然达不到,那么它客观存在与否对我们而言已无多大意义。甚至我们愿意罔顾充满失败的科学史,而相信终有一天人类可以达到全部的、终极的真理。这种相信当然是无来由的,所有的历史经验和理性分析都无法为其提供支撑,我们之所以如此相信只是因为我们愿意这样相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持续探索下去的勇气和动力,只有成功是有可能的,努力才会是有意义的。

这不是信念是什么?

再比如正义。

我所说的“正义”是广义的,社会能够为个人的行为回报正当的、适量的反馈,这就是正义。

比如我们都愿意认定“要想过上更好的生活,就必须努力工作”,那是因为你相信社会能够对你的努力提供适当的回报,我们称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相信了这一点,我们才会愿意去付出,并且在付出之后敢于对未来抱有期望。这就叫正义。

再比如我们愿意帮助别人,甚至愿意吃点小亏,因为我们相信“吃亏是福”,相信“当我以善意对待世界时,世界也会报我以善意”。一旦这样相信,现实世界就变得安全起来——我们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变得友善与和睦。这也是正义。

总之,正义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维持着个人能动性和现实世界之间必然的因果联系。它使得后者变得可以理解和值得期待,它是我们和世界得以谈判和往来最基本的前提。

但是冷静下来一想,你会发现正义并不是个必定能够兑现的承诺——凭什么要向你兑现呢?谁来保证它的兑现呢?

社会反馈是一种程序,只要是程序,难免会有漏洞的地方,没有一个政治或经济制度能百分之百保证公平正义。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资源的分布永远是不公平的,阶层、等级和特权也一直存在。人类进入制度文明至少已经有一万年了,但是从来没有实现过在社会制度层面上的公平正义。据有些人说未来可能会实现,但历史如此,我们有足够的权利保持悲观。

再退一步来讲,即使制度能为你提供公平的机会,让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一些防不胜防的意外仍然可能降临到头上。“凭什么让我患上这不治之症?”、“凭什么是我正好坐在那辆出事的车上?”。在这些意外面前,所谓正义就成了极具讽刺性的、一厢情愿的迂腐设定。

当你的眼光愈放到微观层面,正义愈是显得幼稚和可笑。但是当你的眼光移到宏观的历史层面,正义又变得那么抽象和没有着落。

我们从没有见过圆满的正义,历史的发展迹象也并没有表明正义会在未来到来,但是我们还是坚持相信它,这不是信念又是什么呢?

我想,我们之所以愿意相信正义,只是因为有很多事情虽然切身,但却不完全在我们自己的掌控范围内,所以只好把这部分寄托给现实世界,这就表现为对正义的承认和期待。

真理、正义、爱情,正好代表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最高信念。

按照常理,要想使现代的理性人相信一个事物,首先当然应该让他相信它真实存在,也就是说,其存在必须在逻辑和现实层面是可能的,因为物质决定意识嘛。例如,如果你想让一个现代人承认存在某个河外星系,你必须指给他看或者向他提供充足的证据,而一旦证实后,他对这个星系的承认就变得难以动摇了——相信基于理性的证实。

但是信念恰恰相反,是我们对它的坚信为它赋予了真实性——当然这里所说的“真实性”并不是存有论意义上的真实性。而是它作为一个观念,虽然没有实指的对象,但却产生了不逊于其他事物的社会效应。

正因为对于真、善、美无来由的信念,我们才能将渺茫的未来搁置在一旁,毅然决然地走好当下的脚步。对于人类而言,未来的可能性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被预测和推论出来的。我们对未来的预测和认识,并不影响我们当下手头上的活动。

我们不仅生活在冰冷的理性中,也沉浸在炽热的期盼中,从这一点来说,人类堪称伟大。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马书一”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