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是哪一年发生的 非典是哪一年爆发

为什么非典消失了,新冠依然存在?疫情什么时候结束?

已持续两年的新冠疫情,让人不禁想起了19年前的一场大流行:非典

2003年2月,非典肺炎在我国广州地区被发现。短短3个月后,这场疫情迅速传加拿大、新加坡、越南、美国等各个国家,引起世界卫生组织高度重视,全球各国这种新型传染病无不严阵以待。

(非典疫情防控)

然而,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在非典被发现的5个月过后,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便销声匿迹。2004年后,“非典”一词便逐渐退出了大众视野。

但是,非典疫情的余音仍留在每一个经历过它的人的心里。19年过后,当一场新的疫情出现时,人们不禁借古鉴今——非典疫情在当年是如何消失的?今天的新冠疫情,又何时才能结束?

今天,本期节目带您从历史的维度,再度回顾那场19年的疫情,来看看今天的我们,能够从过去的那场疫情中得到什么启示。

2002年11月16日,一名高烧不退的中年男子带着沙哑的嗓子,有气无力地走进佛山石湾医院。此时正值佛山的冬天感冒流行季,因此当地的医生最初仅仅把这名患者当做普通的重感冒患者来看待,却不料在经历足足9天的治疗时间后,这名男子依然有高烧不退的迹象。

这名当时患有“重感冒”的男子,名叫庞佐尧。后经流行病学调查,专家们一致认为:他很有可能就是中国疫区内的非典“零号”病人。

(佛山石湾医院)

不过,真正让非典走入大众视野的,是后来有着“毒王”之称的黄杏初。黄杏初是广东省河源市的一名农民。2002年12月5日,他到深圳的一家酒楼内做厨师。不料在一次工作后,自己出现了发热、畏寒、干咳、浑身无力的症状。一开始,黄杏初以为自己是染上了重感冒,于是就在医院买了药,打了退烧针,回到家中休养。

令黄杏初没有想到的是,在家休养了足足一周后,自己的身体丝毫没有恢复的迹象,以往的症状反而变本加厉起来。不堪其扰的他只好到河源市人民医院看病,在接受治疗无果后,病重的黄杏初被送往广州军区医院

(黄杏初)

在到广州军区医院后,黄杏初的病情已经非常不容乐观,他感觉自己连说话都变得十分困难。在转入广州军区医院的第二天后,黄杏初就被挂上了呼吸机。

在黄杏初接受治疗的同时,有和他类似的病症零零散散地在广东开始出现。不过由于每个人发病的时间不同,症状不一,且2002年底本身就是感冒的流行多发季。因此,这种现象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过多注意,当地市民像往年一样购买了板蓝根等抗感冒药物,以备急用。

2003年1月7日,经历了半个多月治疗的黄杏初康复出院,并在2月继续回到深圳酒楼上班——这场“重感冒”在黄杏初身上似乎已经结束的时候,“非典”的故事却刚刚开始。

(非典防疫人员)

2003年1月初,就在广州军区医院接受治疗的黄杏初病情好转,即将康复的同时,河源市人民医院几名接诊过黄杏初的几名医护人员出现了高烧、干咳等症状,和黄杏初最初发病的状况十分相似。

医院内的工作人员一般都会有口罩、消毒液等种种防御措施,几名医护人员遭到感染的迹象,让河源市人民医院感到半个月前来到这里的黄杏初,身上的病并不简单。于是,河源市人民医院立即向省市有关卫生部门上报。

与此同时,广东省中山市也出现了一批医护人员遭到感染的迹象,“怪病的”蔓延似乎有增无减。对此,广东省部门予以高度重视:派出专家小组到中山市等地进行调查,确保做好未知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抗击非典工作)

在经过重重排查后,广东省专家组确认这种“怪病”是一种传染性、致病性较强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为了与普通的肺炎病症相区别,广东省专家组将这种病统称为“非典型性肺炎”

2003年2月,随着“非典型性肺炎”的消息公布,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严密的防疫工作。不久之后,加拿大、新加坡、越南、美国等国陆续报道出“非典型性肺炎”的确诊病例,全球医护工作人员无不严阵以待。

世界卫生组织同样对这场疫情予以了高度重视,经过各国专家的研究,2003年4月3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体是一种冠状病毒,并将这种冠状病毒命名为“SARS”。

(显微镜下的SARS病毒)

但令人不解的是,在“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体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SARS”的三个月后,全球非典确诊病例便不再增长。2003年7月,非典型性肺炎大流行正式结束。因此,非典的全球流行期前后不过3个月的时间。

然而,时至今日,新冠疫情的流行似乎还并没有结束,其蔓延时间已经是当初非典的7倍有余,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新冠疫情和非典疫情有如此的不同呢?

(疫情期间的街道)

首先,我们要承认的是:新冠病毒和过去的SARS病毒有一定的相似之处。SARS病毒的全称是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英文缩写为SARS—Cov。

而新冠病毒的全称是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由于它最早可以溯源到2019年,因此早期又被称为Cov-19,英文缩写为SARS-CoV-2

(新型冠状病毒)

从分类上看,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都属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相关冠状病毒,是冠状病毒科乙型冠状病毒属的一个种。

从显微镜上看,科学家们发现这两种病毒的蛋白质外壳都有小小的凸起物,这也是为什么这一类病毒都被统称为“冠状病毒”。

从病征上看,这两种病毒都会导致呼吸道的相关疾病,而除此之外,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有着诸多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很有可能是新冠至今全球流行的重要原因。

(新冠病毒结构)

首先,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的致死率差距悬殊——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SARS在全球流行的3个月时间内,致死率为9.6%。而新型冠状病毒的致死率,则是2.1%左右。

从致死率的角度看,SARS病毒的破坏性似乎要比新冠病毒厉害得多,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SARS病毒的退却要比新冠快得多呢?

其实,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因为在同一时期内,致死率越高的病毒,其发病速度往往越快,潜伏期越短,所以就越容易被人发现,从而进行更加精准的防控。就拿致死率为9.6%的非典来说,专家发现非典的潜伏期时间是3——5天。患者会发生明显的高烧、肺炎等症状。

(非典防疫人员)

正所谓“早发现,早治疗”,潜伏期较短,且症状较为明显的非典肺炎因为其固有的特征,很快就能被医护人员和专家组发现,从而将其“扼杀在摇篮”里,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相比之下,致死率为2.1%的新型冠状病毒就显得“鸡贼”得许多,其潜伏期少则14天,多则21天,这就为发现确诊病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此外,发病的患者在早期症状往往并不像非典患者那样明显,往往伴随着发热、肌肉酸痛等症状,但通常会被人认为是普通感冒或流感,这就为新冠的进一步传播提供了可能。

(新冠防疫人员)

其次,流行时期越短的病毒,其与发生变异,适应宿主体内环境的概率也就越高。致死率高达9.6%的非典,在猛烈攻击宿主的同时,其实也丧失了进一步演化成新型毒株的机会,因此更容易被专家们发现针对性治疗的办法。

而流行期相对更长的新型冠状病毒,因为其低致死率,有了发生变异,适应环境的条件,由此衍生出了诸多新的毒株:譬如阿尔法、贝塔、伽马和德尔塔这四种常见的毒株。

更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这四种毒株的传染程度、致死率各不相同,还表现出了一些地域性特征:比如说,阿尔法毒株在2020年11月被英国率先发现,后来成为了美国疫情大流行的主要毒株。而伽马毒株则在南美洲更为流行,占据了南美新冠疫情确诊病例的76%。

(几种不同新冠毒株的传染性)

而造成非典消失,新冠病毒至今依然存在的第三个原因,则与人类社会的变迁有关。

就拿今天的中国来说,2022年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论是货物运输,还是人流往来,都远远要比2003年时期的中国更加频繁。而在这19年期间,世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连通世界各国的跨国铁路、跨洲航班更是有增无减。

世界不同地区人类日益密切的往来,在客观上恰恰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国际航班)

不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人类,不可能在19年过后被一个小小的病毒击垮。随着医疗技术、生物工程的发展,人们对病毒这种类生物的认知也在逐渐深化,并且发明了越来越多的办法,应对疫情的流行

那么,在新冠依然存在的今天,我们又能从过去的非典历史中,获得怎样的经验和启示呢?

第一点启示,就是防患于未然。随着科学进步的日新月异和人类精神文明水平的整体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中养成了勤洗手,勤开窗通风,出门到人口密集区配戴医用口罩的习惯。这些习惯都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染病。

此外,在认识病毒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认识并利用自然规律,以一种敬畏的心态,与自然达成平衡的关系。在非典疫情的几年后,专家组发现SARS病毒的自然宿主可以追溯到菊头蝠。在新冠疫情的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了尊重并保护野生动物的习惯。

(自然界病毒宿主:蝙蝠)

第二点启示,就是相信我们的身后,有着强大的祖国。目前,中国坚持疫情动态清零毫不动摇,疫情防控水平已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们从始至终坚持着人民生命至上,健康至上的原则,让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沐浴在健康生活的阳光之下。

倘若我们能够将这两点启示结合我们如今的生活,并付诸行动,那么新冠疫情的结束指日可待。

(世界卫生组织干事谭德塞)

最后,目前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已经捷报频传。2022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干事谭德塞指出:战胜新冠疫情的终点线就在眼前,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重新走到蓝天白云之下,拥抱新的生活!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高俊明”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