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家的小故事50字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742年6月7日,困扰了全世界数学家数百年的哥德巴赫猜想被提出,这数百年时间无数顶级数学家都向其发动过进攻,但令人遗憾的是现如今哥德巴赫猜想仍未被人解决。

但在数百年的解决过程中,不少数学家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像是由英国数学家哈代与李特尔伍德使用的&34;哈代-李特尔伍德圆法&34;,以及挪威数学家布朗使用的&34;布朗筛法&34;,两者都在解决哥德巴赫猜想上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虽然两种证明方法被提出,但运用此方法证明出来的结果是一直在优化的,到目前为止使用筛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得出的最好结果是由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1966年所提出并证明得到的。

由陈景润所提出的加权筛法(也被国际数学家称为“陈氏定理”)为筛法做出了极大的改进,在筛法这个证明道路上可以说陈景润将其走到了极致。

最终靠着在筛法上所取得的成果陈景润为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这份贡献足够他成为我国顶尖甚至是世界顶尖的数学家。

虽然世人常知陈景润在数学上的贡献,但很少有人知道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背后的人生,其背后的故事或许比“陈氏定理”更为精彩。

陈景润的一生,与数学同行

在发表“陈氏定理”之前陈景润所过的生活十分平淡,若没有“陈氏定理”的出现,那陈景润的名字可能一生都不会为世人所熟知。

1933年陈景润出生在了福建闽侯县的一户贫困家庭当中,虽家境贫寒但陈景润在学习上格外的努力,比起同龄人来说陈景润通过自己的成绩也展现出了自己的学习天赋,高中还没毕业就考上了厦门大学数学系,这件事迹一度成为了当地的美谈。

而陈景润和数学之间的关系在他考入厦门大学之前就已经结下了,最早都能追溯到陈景润在上小学的时候。

上小学的陈景润在接触到数学后就被它迷住了,自此之后陈景润一有空就去做数学题,在其他同龄人都在为数学而感到头疼时陈景润却深陷数学之美不能自拔,也因此陈景润小时候就有了“数学迷”的称号。

在数学这条道路上陈景润也很早就接触到了世纪难题“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的时候学校邀请到了一位清华的数学教师来为学生们上了一堂课。

陈景润的老师在知道这个消息后第一时间就想到了班里被称为“数学迷”的陈景润,而陈景润在得知有机会听清华的数学教师讲课后自然也十分兴奋,早早就开始期待着讲课那一天的到来。

清华大学的数学教师如期来到了陈景润的学校当中,在这堂课上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懂得数学的魅力这名清华数学教师使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以此来让平常课堂上无趣的数字变的活泼起来。

也正因此整节课下面的学生们都听的极为投入,而陈景润则更是听的两眼放光,而更令陈景润兴奋的则是这名清华教师在课堂末尾所讲述的一道数学难题,这道数学难题正是此后伴随陈景润一生的“哥德巴赫猜想”。

如果说将数学比作为一个美丽的皇后,那‘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后王冠上的一颗明珠,几个世纪以来‘哥德巴赫猜想’吸引了全世界无数顶尖数学家,但却很少有人能触碰到王冠上的明珠,或许抚摸到这颗明珠的机会就在你们身上。

这名清华数学家生动形象的故事给陈景润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以后的日子中每当他接触到数学难题就会无端联想起这个故事中来,可以说“哥德巴赫猜想”成为了陈景润在数学道路上的目标。

以世界难题为目标,投入数学的海洋

为了能够在数学的道路上走的更远,陈景润努力学习成功考入了厦门大学的数学系,1953年陈景润从厦门大学中毕业,因为在大学中表现出来的数学天赋让校方看上了这名“数学天才”。

于是在陈景润毕业之后就邀请他留校,在校中给他安排了一个图书馆资料员的的工作岗位,同时也安排陈景润去批改厦门大学数学系学生的作业。

这时候的陈景润没有忘记自己走上数学道路后的目标,但是要想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只靠学校里的学习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学习。

于是毕业后的陈景润虽然工作繁忙,但仍将挤出来的时间都投入到研究数学当中,靠着这份对数学的热爱让陈景润学会了英语、俄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等多国语言,为的就是能够阅读各国的数学资料,这也让陈景润在数学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那几年陈景润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数学中去,这期间陈景润也发表了自己在数学上的一些成果,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也就是在这时注意到了陈景润,通过陈景润发表的研究成果,他敏锐的察觉出陈景润在数学上的天赋,以及他未来将会有很大的成就。

于是在华罗庚先生的赏识下,陈景润成功进入到了中国科学院的数学研究所,在这里陈景润能跟世界上最顶尖的数学家交流,能获得最新的数学资料还能够潜心研究数学。

虽然陈景润所在的职位一直在变,但是他对于“哥德巴赫猜想”的问题研究一直没有停止,在毕业后的数十年间只要陈景润有空,就会拿起笔来对“哥德巴赫猜想”进行演算。

最终在陈景润在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所8年后,他发表了自己在“哥德巴赫猜想”筛法上取得的成果,这篇论文一经发表就在全世界的数学界引起了飓风般的讨论。

“哥德巴赫猜想”这颗在皇后王冠上的明珠,陈景润在经过几十年终于在全世界人民的见证下触碰到了它,并成功在明珠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已过半生,喜迎婚姻

对于陈景润来说,他只是完成了自己在数学上的一个目标,但对于国家来说陈景润已经成为了中国数学界颇具影响的人物。

具有如此非凡成就的陈景润不论走到哪里都是人们热议的对象,国家自然也对其十分关心。

陈景润在发表出“陈氏定理”之后已经年近半百了,常年的熬夜钻研以及长期缺乏锻炼让陈景润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国家为照顾好陈景润的身体特意将其送到北京解放军医院当中进行治疗。

当时因为陈景润出色的成就让医院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认识这位中国大数学家,不少医护人员在听说陈景润来到医院后都想来见一见大数学家的模样。

陈景润未来的妻子由昆也是其中一员,由昆当时正好作为医生来医院当中进修,由昆的朋友在听说医院当中来了一位大数学家后就一直想要去看看于是便来邀请由昆一起过去。

对数学家也颇为好奇的由昆同意了朋友的邀请,和朋友一块去看了陈景润,由昆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只是感兴趣想要看一眼的大数学家未来会成为自己的丈夫。

当时的陈景润已经44岁了,但前半生陈景润一直在研究数学,对另一半什么的根本没兴趣,因此年近半百的陈景润也没个配偶。

当由昆和朋友一块去偷看陈景润的时候,陈景润一眼就看到了由昆,大半生都未动过情的陈景润在这一刻对由昆动情了。

陈景润第一次见到由昆的时候就十分亲切的跟她打招呼并邀请她进房间里坐坐,起初由昆只以为是陈景润的人品好,可她没想到的是陈景润是对她动心了。

在之后的日子里陈景润每次看到由昆的时候都会拉着她聊好久,久而久之周围的人以及由昆都看出来了陈景润背后的心思。

其余人也想为陈景润促成这段姻缘,可这样的事情不能强求,最终的结果还是得依靠陈景润和由昆两个人来决定。

虽然不能替两人组成姻缘,但可以让两人彼此更加熟悉一点,于是由昆后来的工作就被调到了陈景润的病房当中,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人之间有了更多的了解。

也就是在此之后由昆这才发现了陈景润身上的魅力,那份独特的坚持和散发出来的自信光芒逐渐也让由昆爱上了他。

最终在陈景润的关心下以及由昆对陈景润产生的感情当中两人走到了一起,最终两人在1980年8月25日在北京结婚,当年陈景润47岁,而由昆仅29岁。

两人在一块一年多后他们的儿子陈由伟也来到了这个世上,身为中国知名数学界陈景润的儿子,陈由伟自出生后就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陈景润也做出了一些惊人的举动。

陈景润之子,与数学的故事

身为知名数学家的儿子在外人看来,最感兴趣的就是陈由伟以后会不会也是一个优秀的数学家,在这方面上陈景润也曾说过:“若自己的孩子是个男生,希望他也来学数学。

在所有人看来陈由伟应该就是要跟随父亲的脚步学数学了,于是不少人就对陈由伟在数学上的成就有了过多的期待。

小时候的陈由伟经常被别人问道:“你爸爸是个大数学家,那你的数学也一定很强吧?你现在有没有拿过什么奖?你报数学班了吗?

这样的问题一直笼罩在陈景润的童年生活当中,过多的期盼让陈由伟逐渐生起了叛逆的心理,虽然陈由伟也继承了父亲在数学上的聪明才智,但年幼的陈由伟受不了这些期盼,于是就开始和数学对着干。

在之后的日子里陈由伟一直在逃避数学,父亲陈景润和母亲由昆给他报的数学班陈由伟上了没几节就死活不去上了。

后来在出国留学时也选择了和数学不怎么沾边的商科,为的就是远离数学,脱离父亲在数学上的光环。

但反抗数学的日子并没有多久了,出国留学学了一年商学的陈由伟想开了,他突然觉得自己之前这么多年的行为是多么的幼稚,不学数学仅仅是为了逃避父亲的光环,这何尝不是一种懦夫的行为。

在想开后陈由伟就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在电话中陈由伟对母亲说:“我不读商科了,我要去学数学。”电话那头的母亲沉默了一会便回答道:“行吧!”

于是跟数学对抗了十几年的陈由伟最终还是走到了数学的道路上,若早几年陈由伟选择了数学的道路,那他还能得到自己父亲的帮助,但当陈由伟选择攻读数学时自己的父亲已经不在了。

虽然自己的父亲不在了,但陈由伟觉得每当自己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总能感觉到自己正在和父亲对话,在数学上走过的路正如同在和自己父亲讲话一般。

最终陈由伟在国外完成了数学专业的硕士课程,虽然他有心想要继续攻读下去,但他也知道,他是有些天赋但是在数学方向上开始的太晚了,对数学的学习还不够深入,所以他放弃了对数学博士的攻读。

在回国后陈由伟也并未从事数学专业,而是自己出来进行创业,开了家医疗公司,若说起来这更像是继承了母亲的事业。

陈景润在数学上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大到让自己的儿子陈由伟一度被父亲的光环逼到远离数学,但其最终还是在数学上走了一遭。

虽然陈由伟最终没有像自己父亲一样在数学的道路上走完一辈子,但他曾经走过了那段路,也有了一段和父亲事业的接触,了解过了自己的父亲,这对于一对父子来说已经足够了。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马阳一”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