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火旺的症状 清心火最好最快的方法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六百二十三。(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為牡臟,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帝曰:診得胃脈,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黃帝內經·脈要精微論》

(接前文)里边还有一些细节再跟大家分享一下。“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心疝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邪气客于心经,小肠受之。因此就会见到腹痛,少腹部隆起,这种情况叫做心疝,疝气的疝。《圣济总录》里边讲∶“夫脏病必传于腑,今心不受邪,病传于腑,故小腹受之,为疝而痛,少腹当有形也。”这是对于心疝的这样一种解释。

关于发病原因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王冰,他认为“心为牡脏,其气应阳,今脉反寒,故为疝也,诸脉劲急者皆为寒。”王冰直接引用经典,因为王冰是唐朝人,他没有看过后世的这些著作,他只能看前朝的东西。张景岳再厉害,他也看不到清朝之后那些大家们的注解。他看不到黄元御、陈修园这些高手们的发挥和注解,他只能看到他朝代之前的。我们要是能穿越回去到古代就会跟这些古人聊天了,非常有意思。张景岳认为寒乘少阴所致,张景岳是认为心疝是寒乘少阴,心中之阳受阻。所以寒气内侵于身体内部,乘少阴经,所以就有了心疝。

第二种认识是吴昆的注解∶“凡脉软缓为阳和,劲急为阴惨,心为火,心脉急,寒包热也,故病心疝。”心脉劲急,古代医家的见解已经非常一致,认为这就是寒性的病,劲急是指的寒,王冰说∶“督脉劲急者皆为寒。”我们遇到寒证,尤其是在临床上遇到这些实寒性感冒,感冒分为寒和风,伤寒用麻黄汤,中风用桂枝汤,这个中风不是指的脑血管中风,这个地方中风是指的体表膀胱经阳气的这个中风,表证的中风。这个地方把脉就会有感觉,凡是寒实证,纯的伤寒,而且是实证,这个时候脉象特别急,所以一见到劲急这种脉象那就是寒病。心脏是牡脏,牡在这个地方当做阳,阳气的阳。心是阳脏,主火。外头有寒,里边有火,这叫寒包火,寒包火之后,里边的阳气透不出来,透不出来就发病,病就体现在小肠,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少腹当有形。

这种情况我们现在实际上遇到的不是很多,尤其是外头有寒,里头有火,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疝气古代都叫小肠疝气,就是腹部沟这个位置有疝气。现在因为普通外科比较发达,处理疝气这些病不是很困难。(@中医彭鑫博士)古代没有这种手术条件,只能用保守的方法进行治疗,又是盐袋,又是吃中药,用乌药、金铃子等等这些药来调理,有一些效果很好,有一些确实是不行,所以在这个时候,古人的这种认知,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小肠有了疝气,病根是在心,这就是《黄帝内经》的这一段的理解,所以说“少腹当有形”,这是“少腹当有形”的这一种解释。

我们都知道心与小肠相表里,心要是有火的话,小肠为之使,很多人心一上火之后,外头如果没有寒。大家想想,脉是软而散的,你就知道火气是舒展出来了,它透出来了没?并没有被寒气包着。不是劲急的脉,所以没有被寒气包着,所以火是透出来,怎么往外透呢?通过小肠往外透,小肠的一个功能,中医学叫做秘别清浊。所以这个地方大家一定要注意,不是生理解剖当中的胃,胃下口连着十二指肠,连着小肠、大肠,不是那个小肠,这地方的小肠是指的秘别清浊,古人认为吃进去的饮食物,小肠把清的部分,把它化成尿液排出来。浊的部分把它输送到大肠,这是小肠的功能。

如果心中有火,小肠的火气就会通过小便往外走,所以要是患者心火大,会发现有两个特征,一个是舌尖特别红,另外一个是小便特别黄。这种情况怎么办呢?用竹叶、通草、灯芯草,要是有阴虚加上生地,如果是火气比较重,需要和缓,用上生甘草,这个方子是不是特别熟,这就是所谓的导赤散。导赤散里边当然没有灯芯草,但是我们在临床中遇到这一类的患者,往往喜欢加上灯芯草这味药,正好在引火下行,而且利尿利湿。赤代表火,代表心,那就相当于把火气通过小便导出来。所以中医学的这个思路,我们一定不要看同样的名词,跟这个解剖学上的器官相对应,中医学的思路,大多数都是跟它的功能,跟它的系统结构,还有它的功能相关的。(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六百二十三。(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金悦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