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陆上不让谈胡适 胡适为何不留在大陆

(胡适)

胡适在上世纪30年代初,曾来过青岛两次,但是两次都给了青岛差评。

第一次,是1930年8月。

他8月8日中午到的青岛,9日在宋春舫陪同下,去游览了炮台、观象台,然后就说了一句,“两处风景都好”,但青岛“可看的地方”,也就“尽于此”了。

俺们青岛可看的地方就尽于此?

胡适先生这样说实在是太不科学了啊,你看看人家民国的那些名画家,就不觉得青岛可看的地方尽于炮台、观象台。

(徐咏青·栈桥小景)

(毛执中·怒潮)

(倪贻德·街景)

这些画家可都是全国各地跑的人,见的一点都不比胡适少,胡先生这也太不给青岛面子了吧?

也不给杨振声、蔡元培、闻一多、梁实秋等面子。

胡适这次来,是应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的邀请对不?

国立青大是蔡元培先生力主创办的对不?

蔡先生当时建议将私立青岛大学和省立山东大学合并为国立青大,可是曾使劲夸过青岛的对不?

他说:“青岛交通便利,环境尤胜,设立大学,自较济南为宜。”

还说济南四省通衢,为兵家必争之地,而青岛不但地处东海之滨,战乱较少波及,还因为地势与气候,必将成为文化中心。

胡适的朋友闻一多和梁实秋等,都是在第一时间跑来青岛任教的对不?

蔡元培是左看右看上看下看,都觉得青岛风景优美,而闻一多刚到胶州湾,还在船上呢,就乐了:

“远远望见一点青,在万顷的巨涛中浮沉;

在右边,崂山无数柱高挺的怪峰,会使你忽然想起多少神仙故事。

进湾,先看到小青岛,就是先前浮沉在巨浪中的青点,离它几里远就是山东半岛最东的半岛——青岛……“

人家这都还没正式看,就浮想联翩了,这难道只是因为胡适不是画家、诗人?或者不是闻一多那样的诗人?

看来这事还真得跟胡先生理论理论。

(杨振声)

我们先来看看胡适到底是做嘛来的。

8月份,费尽周折终于开张的国立青大,刚招了第一批新生,但是开学典礼却还没有举行。

那得到下个月21日,与杨振声的宣誓就职同时进行。

私立青大和省立山大的合并,真正说起来,是被北伐和日军占济南占铁路闹的。

自己在不断地打,又来了倭寇,这弄得两处都经费困难,老师走掉,学生散伙。

合并的建议,蔡元培实际上早在去年夏就已经提出,而且经国民政府批准,成立了筹备委员会。

两边都盼着救星,校址校房现成的,筹备大会也已经开了好几次,那么新校当时是因为什么迟迟不能开张呢?

这除了一般技术上的问题,主要有三点。

一,有政府支持,经费依旧难以到位。

二,按照中国办事的一般规律,活不下去会哭,有了救济粮会闹,所以“收编”工作并非那么容易。

私立青大这边还好点,省立山大那边就得多费些事了。

三,就连校长人选,也不好确定。

这么重要的一所大学,大家可都盯着呢!这不只是个人问题,学校问题,教育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地盘问题,势力问题。

当年的大军阀张宗昌够彪悍吧?但是他主政山东的时候,照样在省立山大的校长问题上,焦头烂额。

到最后只有拍案怒骂,干脆宣布,老子自己干了!

济南那时满大街嚷嚷的这句话,却就是笑他的:

“齐鲁文明之邦,目不识丁当校长,孔圣九泉哀叹,荒唐,荒唐。”

可这事荒唐的岂止是一个张宗昌?我倒觉得孔圣不大会愿意管这事。

他老人家当年那学校是自己的,校长没人争,学生也不闹事,你拿来干肉,我教你文化,外人管不着,远没这么复杂。

所以国立青大的校长在这一年里,就一会儿说是这个,一会儿说是那个,谁也没个准数。

一所没有校长的大学,你开一万次筹备会有个屁用?这事当然只有等5月份,杨振声得到确切任命后,各项工作才能够真正展开。

(蔡元培)

杨振声是北大国文系毕业,蔡元培的学生,又是到美国拿了博士学位的教育家、作家,先前早就在好几个名校工作过,还曾做过清华的教务长,他这校长很是当得。

很多人说杨振声出任青大校长,是由于蔡元培举荐,但这恐怕只是原因之一。

杨振声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无门无派,本着打不着鹿也不能让鹿吃草的方针,这样的人各方自然大可接受,哪怕是过渡一下也好。

可是无门无派之人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缺乏奥援,所以杨振声在开学之前,请胡适这个大名人,这个学术界、文化界、教育界的巨擘来,就大有必要。

此事关乎中国文化教育,你得献计献策啊。

你认识人多,影响力大,得一手托多家,帮忙处理关系,引进师资啊。

这样的事胡适应该做,必须做,也乐于做,所以他就来了。

而且,他此行还另有重任。

那一年,中国科学院的学术年会,和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编译委员会,关于编译外国文学名著的研讨会,也准备在青岛召开,这两家都与胡适的工作有关。

显而易见,胡适此来,其实是没空观光的,也没心思。

他的兴趣既然在炮台、观象台这类有关历史、文化、军事、科学的方面,那其它的景致再好,当然也是别人的。

而且他还是在船上就病了的,他在8月8日的日记里曾说:“昨夜太热,在电风扇下睡觉,今早觉得肚子不好。”

他却是到12日后,才好起来的。

身体不好,必然影响到心情、观感,但是身体不好,却并未影响胡适工作。

他不但在第二天仍抱病参观了意义特殊的炮台、观象台,还在之后一面与蔡元培、杨杏佛等商讨科学会议之事,一面与任永叔等研究编译方案,并确定了翻译人员名单。

蔡元培在12日后,还曾亲自到胡适寓所拜访,料想二人所谈,肯定不只是青岛和青大之事,那时候百废待兴,全中国的科学文化教育,都放在他们心中。

不能不提的是,蔡元培这次来,主要是奔着发展海洋事业来的,青岛水族馆,正是他主持创办的,来青岛水族馆看鱼的人,实在该记得念一念这位老先生。

(梁实秋与夫人)

好吧,好吧,胡适先生,你病了没情绪,你胸有大志,心不在此,你工作狂,尽于此就尽于此吧,青岛原谅你,可是你下一次又是怎么回事呢?

胡适再来青岛,是在下一年的1月,这一次乘坐的依然是“奉天丸”。

青岛都尽于此了,你却不到半年又要过来,那么你这次是来做什么的呢?

胡适说,别人也说,这是受朋友之邀,盛情难却。

也是,那时候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杜光埙、黄际遇、王恒守、赵太侔、沈从文等等,都在国立青大呢,只不知老舍、童第周那些当时到了没有。

可是这些朋友真就那么想胡适吗?胡适真就能朋友们一召唤,就盛情难却了吗?

要不说这些文人就能玩些花活。

别的先不说,胡适这次来,其实仍旧有正事要做。

他当时刚参加完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第五次常务会议,负有筹划编译《莎士比亚全集》的重任,他是到青岛来找闻一多、梁实秋这些帮手来了。

不过他白忙活一场,那些接受任务的大翻译家、文学家因为各种原因,最后都爽了约,只有梁实秋一个人干了下去。

他费时几十载,独自完成了这项伟大工程。

有意思的是,胡适这次来,还干了一件“假公济私”的事。

他来之前,曾提到旅费问题,青大朋友们回复,你就说来青岛演讲好了。

请人家来演讲,当然要负担一切,这里有杨振声做校长,当然不算事。

但是胡适在1月5日给梁实秋的信中,却是这样说的:

“我可以来青岛一游,约在一月十七八日,定期后当电告。前函说及旅费,乃是纪实,并非暗示向青大讨旅费也。”

他自己本有所为而来,却弄得这么勉强,嗯,胡适先生既不缺钱,也不为钱,这肯定不是暗示。

胡适到底是不是为演讲来的,这其实还有一件事很能证明。

如果真正为演讲而来,那当然要预先说好主题,但是真到要演讲的时候,胡适却猝不及防。

人家要他讲的“文化上的山东”,他是完全没准备的,所以他只好赶紧跑去朋友李锦璋家,借了《史记》、《汉书》回来,大开夜车。

以他老人家的功底,这当然还难不住他,他忙到深夜一点多,就是一篇华章。

胡适这次在青岛只住了三天,这之后的事,可就大为奇怪了。

(闻一多)

他走的时候,居然劝朋友们离开青岛,还曾在日记里说:

“金甫肯回北京大学,并约闻梁二君同去。所踌躇者,青岛大学不易丢手。我明天到济南,当与何思源兄一商。“

金甫就是杨振声,胡适这是连校长都要拉走的节奏啊,他这不是要彻底毁我,青岛……大学吗?

胡适,你说说,青岛到底怎么得罪你了?

可是胡适先生对此事却不肯明说,他跟他那些文人朋友一样,都很爱玩暧昧。

胡适在青岛三天,曾被朋友请去兴顺楼四次,他说:“青大诸友多寂寞,无事可消遣,便多喝酒。连日在兴顺楼,他们都喝很多的酒。”

然后,他又在另一则日记里说:“今午吃酒尤不宜,故醉倒了李锦璋、邓仲纯、阿季超三人,锦璋甚至跪在地上起不来。”

从这些话来看,这些教授们很不为人师表,很不学者,这很容易使人认为,胡适是嫌这里风气不好。

你们都跟着山东人变成酒屁股了吗?不想国家大事,不好好做学问,办教育,还寂寞,还只用酒消遣,喝到烂泥一样,叔可忍婶不可忍。

风气不好,这当然也是可能的。

那鲁迅先生就是在名校任教,不也要动不动说倾轧吗?

那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不就是一部《新儒林外史》吗?

育人之地到处是乌烟瘴气、勾心斗角、滑稽可笑。

联想到校长之位的争夺,新建立的国立青大在某些方面,真可能有点钱钟书“三闾大学”的样子,让人爱不起来。

可是,国立青大时期的闻一多、梁实秋、方令孺、赵太侔等人,不还曾被人号为“酒中八仙”吗?

他们这等人物,都是好酒的,这能算大事吗?你能够说这几个也不着调吗?

别人不敢说,那闻一多可是能为了做学问,弄得全家都是书,像“废墟”一样的,而且他还能“躲进小楼成一统”,经常一个月不梳洗。

他是非把诗文研究好,才能传给学生的。

而且你胡适不来的话,也不见得大家都会整天兴顺楼是不?

如此,这就要好好考量一下,朋友们请胡适来青岛的真正原因了。

大家都是成年人,都是学者,都有那么多事要干,哪能没事就来玩什么想你想到骨头里,和什么盛情难却啊。

要我说,这事肯定与这之前的一起学潮有关。

(国立青大文学院的教授们)

国立青大步入正轨不久后,发生的那起学潮,颇有点怪异。

当时校方闲着没事干,查人家文凭玩,结果就查出了一大批假文凭。那么他们查出了假文凭怎么办呢?

这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当然就必须开除,可是这意味着将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要被开除呢,所以这事就弄大了。

学生们一哄而起,不但罢课,还占领了教学楼,不准别的学生上课,于是乎,青大一时间就乱得跟瓦岗寨似的。

杨振声是校长,闻一多是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梁实秋是外文系主任、图书馆馆长,他们是领导,这规定肯定不能不支持。

他们又是严谨正派的学者,这规定就更加得支持,所以他们就成了学生的敌人,大坏蛋。

梁实秋比较风月些,他问题还不大,可是闻一多是特别较真的斗士,杨振声是学校一把手,他们则是最绕不开的。

常年叼着个大烟斗,潇洒大方而又和蔼可亲、温尔文雅的杨振声虽然学者味十足,可当年却也是曾跑去火烧赵家楼的。

斗士闻一多虽然已弄到,“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的地步了,可也是位开明人士,臧克家即便数学考了零分,他也能录取。

但这事能跟火烧赵家楼一样吗?那些学生能跟臧克家一样吗?

人家数学上的欠缺,却有文学上的高等才华来补,这跟假文凭完全不是一回事。

所以这事杨振声、闻一多等人就怎么也无法理解,很感到委屈。

如果这里面再有“三闾大学”的情形,可想而知,学潮里面会加入什么调料,他们这一派的日子会多么难过了。

寂寞是怎样一种寂寞?消遣莫非是指排遣?那日的不宜,恐怕无非是大家都在向胡适倒苦水罢了。

人家请他来,难道不是为了让他来排忧解难?很显然,胡适对此也是没有办法的。

他的性格,使他就是自己遇到这样的事,都往往没法应付。

如此,他就只能劝朋友们,走为上策了。

但是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因为负有领导责任,本人做事又有原则,要善始善终,这事的确不易“丢手”。

所以胡适这又只能等到济南时,去找当时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的何思源。

接来下的事实证明,胡适找何思源,也没能解决问题,杨振声三人,都是最后离开国立青大的一批。

只是不能不说,胡适很有先见之明,他的走为上策是对的,国立青大在其后不久,果然就因为学潮越闹越大,宣布解散了。

只不过后面的二次学潮,却情有可原,基本都与国耻有关。

偌大的中国都放不下一张书桌了,不闹作甚。

这里最有意思的是闻一多,九一八之后,青大有179名学生擅自离校,跑去南京请愿,他依旧支持校方处理,最后闹得最大的那次,他还是。

结果学生们就发起了一场“驱闻运动”,把他打成了“不学无术”的“准法西斯蒂主义者”。

北伐之后的闻一多,是只想做学问,办教育的,颇有点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味道,而且他对新政府似乎也抱有极大的希望。

国立青大的前身是私立青大和省立山大,而其后身,则是青大、青岛海洋大学,和山东大学,这段历史承上启下,内容不少,非常重要。

不过这不是此篇主题。

青岛没有得罪胡适,胡适也没有得罪青岛,这算是他老人家人生中与青岛、青大,和文人们有关的一件轶事。

END

文 | 九鸦

图 | 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丁同华”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