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如梦令》全诗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擅工诗词、书、画,通晓金石,尤其是诗词方面,在当时名噪一时。纵观其诗词创伤,可洞悉其一生波澜起伏。

有宋一代,诗词创作蔚然成风,大家之作比比皆是,而李清照能在这以男权话语为主流的社会环境下展露头角,甚至在女性词人中独占鳌头,实属不易,对于其才情的丰腴,于此可窥斑见豹。

千年"闺音"的传唱,如涓涓细流,温婉,纤巧,而又数不尽的伤感。封建桎梏下的女子走不出闺阁,她们只能在属于自己的屏风上编织自己的华丽,儿女情长成了永恒的话题。尽管,也有文人士大夫们"为女性代言",诉说闺阁寂寞,倾吐妾意郎情,但他们更多地是想表达政治场上的失意,更何况,以男性视角诉说女子悲情,似有"隔靴搔痒"之嫌,远不如让富有才华的女子酣畅淋漓地为自己呐喊一声更来得直截了当。李清照便在这深闺之中,独个儿理瑶琴,独个儿把持金樽,独个儿把心曲悠悠涤荡。

女性生活空间的有限性及亘古不变的"话凄凉"正印证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纵使环佩叮当也是为"悦已者容",而女词人改旗易帜,在诗词中摒弃"女神"的虚妄与"女奴"的卑亢,将男女平等意识隔空传唱。

一 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以花自况,自是"人面桃花"的异样风采

统观清照词,我们不难发现其中颇多花的意象,菊花、梅花、桂花以及海棠等,词人信手拈来,三言两语便赋予其独特的韵味。词人常常以花自比,花既是花,亦是词人精神的象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词人通过卷帘人的答话"海棠依旧",反衬出少妇内心深处对"青春易逝"的叹惋。如《浣溪沙》(春景)结拍"梨花欲谢恐难禁"也属词人惜花伤春之叹。再如《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中"香脸半开娇旖旎","香脸半开"既有腊梅含苞欲放之美,亦是词人姣好面容的描摹,末句"此花不与群花比"写出了腊梅的傲视群芳,更写出了自己的出类拔萃。再比如咏桂的《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一句"自是花中第一流"极言桂花虽无外表之美,但内心却是高洁无暇的,而桂花的这一属性像极了词人自己,词人虽未出生王公贵族、大富大贵,但其内涵却是许多深闺女子望其项背的。

此前所举均为词人前期作品,词人出生富贵,及笄后待字闺中,生发伤春之感自是理所当然,初嫁赵明诚后,"夫妇擅朋友之胜",内心欢愉无比,"欢愉之词"溢于言表。但后来因受新旧党争牵连,再加上鸳侣间聚少离多,词人笔下渐生苍凉之作,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末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词人将自己看似"黄花",西风的摧残将导致黄花衰败,正如党争的打压将导致自己体损神伤。再比如《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词人通过对红梅的描写,表现出对新旧党争下自己不济命运的无限感慨。如《声声慢》通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生发出婕妤之叹。

词人通过对花的关照洞悉自己的命运,其中有孤芳自赏之意,有"庄姜之悲",有亡国之恨,亦有丧夫之痛。所选之花也正是女词人的自画像,它们小而轻盈,香而幽远,淡而素雅,瘦而坚挺。花开花败,本属自然之音,女词人通过以花自况表现了其自我意识的觉醒。

(二)面对爱情,"犹抱琵琶半遮面"

少女时期的女词人情窦初开,对爱情充满了向往,但略带羞涩的她又不敢直面自己的爱情,只得"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几千年的封建礼教束缚,女子一直处于失语状态,婚姻大事更是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蹴罢秋千,薄汗轻衣透"的女子还没有来得及休息,便听到了陌生男子的声音,她急急忙忙躲到了门后,慌忙中跑丢了鞋子,连头上的金钗也行滑落,这一系列变化难掩其娇羞之态,但词人不甘心就这样走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少女躲在门后明明是想看客人,却故作姿态将未成熟的梅果嗅了又嗅,"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腼腆多少有些欢愉,想必词人带着惊羞偷窥的,正是其未来夫婿赵明诚吧!

《诗经》中《齐风·南山》有"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战国策·燕策》中也有"处女无媒,老且不嫁"。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有"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这里的"始"是"才"的意思,词人言下之意,嫁赵明诚时年龄已不算小,待字闺中的急切再加上客人拜访时的惊喜,是极其符合词人当时的心态的。词人熟稔封建礼教枷锁之沉重,不愿轻易偏离矜持园囿,蜻蜓点水般将心事透露,但从其娇媚状,词人的自我意识跃然纸上,其女性意识似乎呼之欲出了。

二 女性气质的凸显

(一)勇于高呼爱情,彰显生命欲求

1 满纸思夫之情,情感刻画露骨

崇宁元年壬午,宋徽宗一纸诏书结束了女词人之父李格非的仕途生涯。女凭父贵,新党的倾轧以及朝廷对元祐党人的打压无疑对李清照在夫家的地位产生了影响。因"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尚书省堪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到阙下",词人被迫泣别汴京。回到原籍后,女词人惆怅满怀,满纸梨花泪。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用近乎口语化的语言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诉诸笔端,语浅情深,秋已近,夜已深,而思念却绵延不绝。再如词人新婚不久后的词作《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下阙"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因词中"闺房之事"的侃侃而谈而被封建卫道士们归为"浅俗轻巧之作"。再比如词人屏居青州期间的一首词作《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首句"香冷金猊,被翻红浪",历来颇多争议,王灼称其为"闾巷荒淫之语"。熟悉柳永者便知其"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这是一句名副其实的艳词淫语,且先于李词而出,但封建礼教的捍卫者们对于此并未做一字的指摘,这本身说明以王灼为代表的封建卫道士对于女性词人的不认同。而李清照对此不置可否,以自己的方式谈诗说词,尽力展现词的千姿百态,她的这一做法,正体现了其对传统理学思想中对女子的过分约束的不满以及对于封建礼教的极大漠视,从而彰显出一种作为女性的自我尊重的意识。

2 对丈夫纳妾狎妓行为的不满

中国封建社会一夫多妻的现象再寻常不过,而对于文人狎妓,似乎也是囿于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框架,就连当时极富盛名的苏轼、欧阳修等也常常涉足花街柳巷,这似乎已成为一种风气。曾经"擅朋友之胜"的神仙眷侣如今已是聚少离多,再加上赵李二人尚无子嗣,纳妾狎妓似乎已是必然。看惯了些许种种的女词人"欲说还休",生发婕妤之叹。将这种"庄姜之悲"深藏字里行间的要属《多丽·咏白菊》,词人借"汉皋解佩"、"纨扇题诗"的典故说出来自丈夫的冷遇,再加上自己已近而立之年,年龄上已没有多少胜算,更是"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因婚姻制度的不平等,自古闺音皆惜春、伤春之辞,一味地叹惋,一味地娇痴,而李清照独树一帜,对丈夫的行为表现出极大的不满,她不愿做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只希望丈夫早日归来,共续前缘,也不枉费其"望断归来路"。

3 再嫁离异,敢爱敢恨

病危、再嫁、离异,似乎是一串极不和谐的音符,它将女词人的婚姻悲剧推向了更深层次。大约在绍兴二年春夏之际,女词人生过一场大病,病情严重,"一度达牛蚁不分之境"。此时,出现了一个关键人物,此人对病榻上的女词人关爱有加,再加上词人迒弟护姐心切,成就了一段姻缘,女词人"再适"张汝舟。婚后不久,女词人即发现张十足一魍魉之辈,志不相同且道不相合,女词人生劳燕分飞之念,苦于不能摆脱,只得诉诸公堂。根据当时的刑律,状告亲人后,即使告发成功,状告人也得服刑两年至三年。女词人并不因此而畏缩,毅然将丈夫的丑陋嘴脸诉诸公堂。

在古代,皇帝为体现其仁政恤民,孀妇再嫁是被允许的,但再嫁离异似乎为众人所不能理解,更何况是李清照这样一位在当时颇富盛名的才女。面对周遭的闲言碎语,李清照置若罔闻,一心求分,从而摆脱小人的纠缠,以获得自由之身。自此,词人将烈女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她对待不幸婚姻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是相当强烈的。

(二)勇于跨出闺阁,涉足士大夫阶层

金兵大举入侵,高宗南逃不止,此时的女词人背负着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再加上奸佞小人觊觎其与夫多年的精心收藏,造谣生事,搬出"玉壶颁金"一说,女词人便有了将一生所藏敬献圣上的念想,只得追随帝踪一路南下。

绍兴三年六月,朝廷派尚书礼部侍郎韩肖胄使金,韩肖胄母子情深,但国难当头,当以江山社稷为重,其母深明大义,朝野为之感动。女词人有感于此而作《上枢密韩公诗二首》,其中"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语出惊人,爱国之心昭然若揭,颇有"不让须眉"之气度。其实,早在词人待字闺中时,便有参政议政之举,其《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便是最好的印证,《浯》篇属咏史诗,以史论今,表明自己对新旧两党相互倾轧的无可奈何以及身世变迁的沧桑之感。

高宗建炎三年己酉,四月前后,赵李夫妇离江宁赴赣水,途径乌江县乌江亭,女词人有感而发,作《乌江》一首,对高宗的逃跑政策作出谴责。

如果清照词仅仅局限于对"年命不居"的感慨,或者对"闺阁寂寞"的愁叹,那么,可以如是说,女词人的不幸命运便是普天之下男权统治牢笼中广大妇女的悲剧命运,但是,女词人偏要在这不甚悲苦中将自己置身于更深层次的家国之叹中,让我们看到一个恨不能沙场作战的英勇无畏的女性形象。

三 结语

"失语状态"便是"次等性别"带给广大女性的最直接也是最深沉的压迫。女性的"天然的"低劣性的观点就这样在持续了数千年的男权制度下穿梭不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波伏瓦所说的'第二性'",而我们伟大的女词人在饱读了经史子集、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已然掀开了珠帘、走出了闺阁,唱出了自己的时代之音!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金同”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