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是什么意思 破窗效应解决方法

破窗理论(Broken windows theory),也叫破窗效应,是盛行至今的一种犯罪心理学理论,意思是:如果一扇窗户破了,没有及时补上,不仅那扇窗户会继续被破坏,而且别的窗户也会被破坏。

破窗理论的创始人是詹姆斯·威尔逊(James Q Wilson)和乔治·凯琳(George L.Kelly),他们在1982年3月版的《The Atlantic Monthl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Broken Windows 》的文章,核心观点是: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导致其他能效仿,甚至变本加厉。

破窗理论推动了美国警务模式的转变,也促进了世界环境犯罪学的研究,成为美国纽约市、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市等作为犯罪防治政策改革的依据之一。如今,破窗理论还影响到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医学、教育学等众多领域。

破窗理论告诉我们要在不良现象或事物在萌芽阶段把它扼杀,否则放纵或任其发展,会导致一种不可收拾的地步。

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及时清洗掉,很快墙上布满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出现了垃圾,人们就会产生从众心理,毫无犹豫地随地乱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

在一个企业中,如果员工迟到、早退、旷工等行为没有及时加以制止,那么其他的员工就会加以效仿,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混乱管理局面。

1992年,纽约市长鲁迪·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和警察局长威廉·布拉顿(william Bratton),利用破窗理论作为实施新的强硬政策的基础,积极处理的相对较轻的犯罪,加强对公共场合犯罪执法力度。此外,还严厉打击了在交通站主动索要清洗车窗费用的流浪者,并且禁止在无执照场所跳舞,关闭了许多有公共骚乱记录的夜总会,在朱利安尼采取强硬措施五年后,纽约市的犯罪率整体下降50%,谋杀案减少了70%。

事情的恶化离不开后面那一双双推波助澜的手。当“第一扇破窗”时,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面对“第一扇破窗”,我们常常自我暗示:窗是可以被打破的,没有惩罚。这样想着想着,不知不觉、跃跃欲试,我们就成了第二、第三双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我们必须解决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因为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就会放纵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勿以恶小而为之,规范自己,管住自己的言行,不要让自己成为第一个破窗者,不要让破窗效应一再发生。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王书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