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是什么意思 喀秋莎对中国的意义

在人类的战争史中,每一种新型武器的诞生,都会引起战争形态史无前例的变革。骑兵的出现,让人类第一次具备了长途机动的作战能力,马克沁机枪的出现又将骑兵彻底地送入了坟墓;而坦克的出现则大幅度的降低了机枪的作用,让地面战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二战初期,德国利用坦克和闪电战横扫了大半个欧洲,而苏联在东线战场上在推出了一种全勤的武器,彻底扭转了整个二战的战局,这种终极武器的外形和收割机差不多,但是却随时能够喷射出致命的火力,但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却富含雷霆万钧的杀伤力,它就是著名的苏联火箭炮喀秋莎。

苏联火箭炮喀秋莎

那么喀秋莎火箭炮究竟有哪些让人难忘的战争故事?它的出现又是如何改变战争的进程的 ?

这一切得从1941年7月14号白俄罗斯奥尔沙是火车站的一次战斗开始说起, 在白俄罗斯的奥尔沙市附近的一个铁路站台上,纳粹德军正在从列车上卸散下大量的军火物资,同时一大批盟军增援部队也正在等待着被运送到前方,此处离前线不过十几公里,但士兵和后勤人员一点也不慌张,这些纳粹德军们有的悠闲地坐着躺着,有的在闲聊,有的聚在一起抽着烟。

就在他们非常放松的时候,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种巨大且可怕的声音,听起来就像空气被某种东西撕开一样,在短短几秒钟之内,由80枚炮弹像暴风雨样砸在了车站上,一时间整个车站变成一片火海,大量物资被摧毁,停放在此处的列车遭到严重破坏,士兵更是伤亡惨重;车站内四处都是血迹和残肢,侥幸未死的纳粹士兵惊呼着四散寻找掩体,他们其中有一些经历过波兰战役和法兰西战役的老兵,身经百战却从没有受到过这种强度的火炮,现在连这些老兵也吓破了胆。

车站附近的纳粹德军指挥官非常恼怒,命令空空军立即支援,寻找苏联炮兵阵地之后给予完全摧毁,同时命令火炮部队立即还击,纳粹军官根据攻击强度估计这应该至少是一个苏军炮兵师的第一轮炮击,苏军一个炮兵师火炮总数168门,苏军炮兵师的目标巨大,除了上百门火炮以外,光是运载火炮的车辆也有数百辆,很容易被发现,而且大量火炮转移阵地需要一段时间,以炮兵和空军的反应速度,绝不会让苏联人跑掉的。

苏联士兵正在操作喀秋莎火箭炮

  • 实际上奥尔沙火车站被纳粹德军重兵把守的,但是这个地理位置实际上距离真正的前线只有十几公里,完全在苏军的炮火之下,那么当时什么原因造成德军麻痹大意了 ?

其实当时的德军有一个惯性思维,因为这个地区,制空权是被德国人掌握的,通俗来说,传统的牵引式压制火炮你要部署到这个地方的话,他早早的就会发现,一旦发现的话他的,空中的火力打击随后就会到来;而且,这个地区德军的炮兵传统的压制火炮也是占优势的,也就是这部分火力,如果是采用炮战的方式的话,那么苏军如果要想用火炮打击这个地区,基本上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双保险,所以德国人觉着苏军炮火对这个地方形成的威胁基本上可以不必太多的考虑,所以他对这方面的戒备应该说不是很严的,心理上是比较放松的!所以说完全没有想到苏军会通过火箭炮,这样的一种方式进行袭击。

  • 不过,就在遭遇了偷袭之后,德军又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

不过德军的反应速度可谓十分迅速,炮兵部队通过估算方位,十分钟后就开始还击,但一轮炮击以后,对面是没有任何反应,此时纳粹德国空军报告炮兵部队的炮弹全部落在一片荒地上,此处根本没有任何苏军火炮的痕迹,而空军在附近进行了细致的侦查,也没有发现苏军大规模炮兵部队的任何痕迹,仅仅看到几辆苏联的卡车再向后方高速撤退。

苏军喀秋莎火箭炮发射车

由于目标太小,纳粹空军甚至没有对他们发射一枚炮弹,纳粹德军指挥官大火不行,这一个师的苏军炮兵难道凭空消失了?其实他们遭遇的正是苏军最新式武器轮式自行火箭炮,这种威力强大的武器在短短几秒钟之内就可以将大量大口径的火箭弹覆盖到数个足球场大的区域,由于发射射速快,一次覆盖面积大,在该区域的敌军士兵根本不可能做出有效的防护,并且无处躲避,必遭惨重打击,如果用常规火炮来攻击这块地区,至少要用数倍与火箭炮的炮兵部队才能做到。

另外,火箭炮还具有传统炮兵做梦也想不到的良好机动性,通常由卡车搭载,因此轮式火箭炮的公路行驶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90公里,二战几乎没有坦克能跟的上,在短时间发射完之后,火箭炮可以立即转移阵地,这样就不容易被敌方反击炮火打击到,战场生存力很强,由于这种武器在当时还是秘密,并没有正式的名称。

不过因为苏军此种火箭炮的炮身上有一个“K”的文字,表示它是由共产国际兵工厂生产的,苏联炮兵根据这个字母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做喀秋莎,喀秋莎是苏联常见的女性名字,这个名字的意思也就是炮兵战士们最可爱的女性,由此足可以看出,苏联炮兵对这种武器的喜爱程度。

喀秋莎齐发震撼画面

从喀秋莎本身来说,第一个,它进入快撤出快,因为它是放在这个卡车上的,不像传统火炮牵引拖过来之后,要放列把火炮调整好,然后才能开火,而喀秋莎火箭炮开过去之后停下来,稍微一个短暂的准备,马上就可以开火了,而且打完了之后立即开着就能走,甚至在一些紧急情况下,它瞄准都不需要过多的精确瞄准,因为它是大量的这个炮弹采用面积覆盖式的方式,这使他这个机动性尤为突出。

而德军当时不了解这个情况,他们还是按照传统火炮这样的一个方式做计算,而且他认为这个东西不是什么高价值的目标,不值得打,从战力描述来看,苏军的撤出,它也是采用分散撤出的方式,并不是我所有的火箭炮排成一队队,那么一旦分散,这样单个的卡车目标,对德国空军来说价值太低,所以说到底这个东西就是这种技术突然性所带来的结果。

所以我们说喀秋莎这种出其不意的出现,确实打的德军是措手不及,那么可想而知,在当时的情况下,德军高层在了解到这样的一款进行武器之后,应该说大为震惊,而之后他们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要摧毁喀秋莎。

为了消遣士兵的恐惧感,纳粹德军高层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找到苏军卡秋莎火箭炮连,一旦找到他们,就立即全部枪决,还需要将火箭炮完整的缴获下来,送到后方研究 。

苏联喀秋莎火箭炮发射瞬间

经过几次战役之后,1941年10月7日夜 ,苏军一个喀秋莎火箭炮连在斯摩棱斯克附近和德军装甲先锋部队遭遇,喀秋莎卡车肯定跑不过德军的快速装甲车,卡秋莎火箭炮连指挥官知道难逃一劫,但德国人的主要目标是缴获火箭炮,如果苏军带领部队放弃火箭炮车,自己乘夜色突围出去,还是完全有可能的。而德国人似乎也并不在乎这些苏军士兵,他们的目的是喀秋莎火箭炮,因此他们的装甲车直奔喀秋莎炮兵连阵地来 ,然而,苏军并没有自顾自的逃跑,而是为了保守喀秋莎的秘密, 他们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

此时苏军立即将车上剩余的火箭弹发射出去,并且该连还分出了一部分炮兵和纳粹德军拼死交战,阻挡其前进的脚步;另一部分炮兵则按照事先装订的诸元,将所有火箭弹射向5公里之外的德军营地,然后使用炸药包将七辆火箭炮车全部炸毁。由于炸毁火箭炮车耗费的时间,导致该连完全被德军包围,没有能够突围出去,经过短暂激烈的战斗,苏军炮兵连战士寡不敌众,最终全部阵亡,不过纳粹德军也没有缴获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二战期间,其实苏军的这种的战斗精神还是很值得夸耀的,当时苏军确实付出了勇敢和牺牲,的确暂时保住了喀秋莎所有的秘密。

其早在十月革命之后,1938年第一种空对空火箭弹才被正式装备苏联军队。1939年,日军在外蒙古对苏联红军发起试探性进攻,诺门坎战役就此爆发,此次战役中,双方除了出动坦克装甲车和自行火炮之外,空中的争夺也特别激烈;战斗中,苏军的伊16战斗机首次使用了火箭弹,5架伊16战机向一对日军飞机发射了RS132火箭弹,并成功击落了其中的两架日军战机。

苏联红军以伊16战斗机作为机载平台成功进行了世界上首次空对空火箭弹攻击实验,效果似乎很不错。不过在这场战役的同时,苏军图波列夫的SB轰炸机也在战斗中使用RS132火箭弹对地面进行攻击,但是并没有取得什么战果 。

其实在沙俄时期苏联就开始研制这种火箭炮了,只不过开始并不适用于陆战,而是空战,尤其是在这个诺门坎战役当中,应该说火箭炮还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不过,在此战役之后 似乎得出了一个不太适合空战的评价。

其实核心的问题,就是一个精度的问题,火箭炮因为是靠尾翼来稳定的,尾翼稳定带来的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受气流的影响很大,所以它的散布范围比较大,也就是精度差;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飞机上,对空作战精度稍有偏差的话,肯定是不行的,所以火箭炮这种武器装备 ,在1939年的时候,苏联就将火箭炮从飞机上搬下来,没有想到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个想法,几乎是挽救了苏军后来的命运。

士兵在为喀秋莎装弹瞬间

时间回到193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苏联军事高层开始意识到火箭炮作为一种新式火炮,可能对苏军未来的地面战斗起着极大作用。随后 ,他们正式启用了车载火箭炮计划,以载重量两吨的吉斯6型卡车作为平台,装载RS132火箭弹,形成一套自行火箭弹发射系统。

由于之前已经成功发明了火箭弹,吉斯卡车也是现成的,因此研发工作并没有耗费太长的时间,仅仅一年之后的1939年4月,苏联就成功推出了第一款自行火箭炮,吉斯卡车上装载着16管132毫米火箭弹发射架,还能能进行180度旋转。对于该炮的测试,苏联炮兵部队官兵极为震惊的发现,火箭炮火力极为猛烈,猛烈到了让人无法想象的地步。

苏军炮兵部队将这些意见反馈到苏军的高层,当时的苏联最高国防委员会确认为火箭炮虽然好,毕竟是一种新式武器,还要经过严格的测试才好大量装备,尤其苏军炮兵高层人士,如中央炮兵局局长认为:传统火炮已经使用了数百年,不可能被火箭炮这种新式武器在一夜之间就淘汰,他们对火箭炮并不重视,人为地阻碍了火箭炮装备部队的时间,于是该计划不得不被暂时搁浅下。

直到1941年4月才被正式定型,也就是后来的喀秋莎。1941年6月17日,喀秋莎火箭炮向国防人民委员进行了成功的发射表演,好多老兵都被火箭炮的巨大威力所震惊,一致要求立即将该项目提升到研发工作的最前列,并且加大开发力度。

喀秋莎火箭炮万箭齐发

  • 其实喀秋莎火箭炮实际上在试验之初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威力,不过当时苏军对他的态度还是非常谨慎的,直到的一些苏军高层看了表演之后,应该说才彻底挽救了他的生命。

因为喀秋莎这种武器,应该他说从火炮技术来说是一个创新型的东西,那么针对创新性的这种东西,初期的这种怀疑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对一些这个军旅生涯方面经验十分丰富的高级军官来说,因为以前没有看过这个东西,你说这玩意儿好用 ,耳听时虚眼见为实,没有实际的结果,你让他接受时相当的困难的,更何况这个东西本身他存在一系列让人质疑的东西。

首先,比如说成本的问题,因为使用这个东西,它比传统的火炮弹药肯定要贵许多 ,那么你这么贵,打出去能不能收到足够的效果,那是肯定是需要考虑的;貌似创新性的技术,但是实际到最后碰壁的这种情况大家都会碰到的,这样有几次之后,戒备心理就会很重,所以我们看到苏军官方当时所谓的谨慎态度差一点埋没了一代名炮,而就当喀秋莎大量的装备苏军部队之后,他的表现也一点没有让人失望。

普通炮兵进行炮击时,凭借对炮弹破空的声音,能够准确判断炮弹方位, 并进行反击;而火箭弹发射时声音过于密集,再加上在空中还有一种独特的怪叫,造成了基层纳粹士兵无所适从,他们恐惧地称,喀秋莎为魔鬼火炮,甚至连苏军士兵也被喀秋莎的巨大威力所震撼。

根据德军士兵的回忆,他们最怕的就是苏军喀秋莎火箭炮的打击,就在他们将要攻占苏军阵地的时候,满满天空突然出现了数百枚火箭弹,像一片火云一样,向他们覆盖下来,由于火箭弹来得极快,士兵根本没有多少反应的机会,瞬间周围一两公里范围内就成为一片火海。无数战友被火箭弹撕成碎片,即使再坚固的坦克装甲车和火炮也能被火箭弹所击毁。

对于普通的运输车和弹药车,更是燃起熊熊大火,纳粹德军进攻部队往往就这样仓惶败退下去,老兵们得出了一致结论,不怕苏军坦克,不怕苏军火炮,就怕苏军的喀秋莎,一旦遭遇喀秋莎的袭击,从发现到被火箭弹击中,一般只有1到2秒,无法做出反应,而喀秋莎都是集群发射,一次至少数十枚落下,根本没有地方可以躲避,而且那恐怖的声音即使在睡梦中也会被惊醒 ,因此他们又将喀秋莎称为斯大林的管风琴。

斯大林的管风琴

1942年夏,德国纳粹军队在苏德战场南翼实施重点进攻,企图攻占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切断苏军的战略补给线。保卢斯上将指挥的德军第六集团军受命攻占斯大林格勒的阵地,该集团军下辖13个师约27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3000门,坦克约500辆将近1200架飞机。面对如此强敌,苏军则投入了1531门喀秋莎,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厮杀,就此拉开了序幕 。

  • 喀秋莎火箭炮的威力巨大,一次齐发足以覆盖十几个足球场的面积,可以对德军造成了极大的杀伤力。 但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能征善战的喀秋莎竟然出现了致命的问题。

就在斯大林格勒城市郊外的一个孤立的房屋外,这个房屋占据高且非常坚固,若谁占领了它,就能用火力封锁周围数公里地区,可是苏德双方投入百万大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的激烈城市争夺战已经进入白热化,双方在城市内激烈拉锯,尽一切力量使用全部火炮攻击,而苏军在该战役中使用了1531门喀秋莎火箭炮取得了巨大战果。

苏联先后投入了五个营的部队,对这栋房屋进行争夺占领,而德军也组织重兵先后攻占了这所房子三次,不过最后都被苏联人反击夺回,在德军第四次攻击中,该房子里面的红军战士全部阵亡,仅剩下一个受重伤的排长幸存;此时纳粹德军大部队四面向房屋包围,苏军排长立即向后方报告,向我所在的坐标开,不要用别的火炮,就用喀秋莎火箭炮,随后后方的火箭炮部队含泪向这个房屋开火,遮天盖日的火箭弹飞过,将数百名纳粹德军士兵炸得血肉横飞,还当场炸死了一个德军团长,德军伤亡过重被迫退了。

喀秋莎火箭炮

虽然战果辉煌,喀秋莎在实战中仍然表现出了一些缺点。在防御中,他的一个缺点暴露无遗,就是发射时的动静很大,有大量火光和烟雾,很容易被敌方空军和炮兵部队发现,喀秋莎并非自行火炮只是一辆卡车,而一旦遭遇空军和敌方炮火的打击,就极容易被摧毁。

战争喀秋莎最大的威胁就是德国空军,德国空军的飞机在对付T34等坦克时,一般需要近距离投弹,这种方式难度比较高,获得成功机会并不大;但是对付喀秋莎时,德国飞机只要俯冲用机枪扫射即可,吉斯卡车基本上没有什么防护能力,一旦被击中,一般就会起火燃烧。

除此之外,它的最大问题在于射击精度不够,喀秋莎发射的火箭弹仅仅靠自己的四片尾翼保持飞行稳定,是没有制导系统的人就不可能很精确,再加上射程约十公里 。在这么远的距离内飞行必然会产生偏差,导致同一辆车发射的火箭弹往往散布很大,一发和一发之间有数百米的偏差是非常正常的,如果让喀秋莎火箭炮准确的打击诸如兵营大型碉堡桥梁等这些目标是几乎不可能完成任务,甚至可能发射数千发才能有一发击中目标。还有就是杀伤力有限,再有就是无法对付这个掩体之后的敌人。

1944年12月16日,纳粹德军调动8个旅的火箭炮部队参加了对阿登地区的反击战,这是纳粹德国火箭炮部队在二战之中最大规模的行动,共有1003门轻型火箭炮和659门重型火箭炮参战。在其次齐射的火力准备下,美国第8军的两个师伤亡惨重,阵线随即对德军坦克集群攻冲散。近两个星期的战斗中给美国人惨痛重打击。正是这种铺天盖日的火箭炮,让很多美军士兵在战场上几乎精神崩溃

德军正在发射重型火箭弹

不过与苏联大规模集中使用火箭炮靠大量弹药短时间覆盖目标来达成目的不同,由于在火箭发动机领域的优势,德国人更注重重型火箭弹远距离精确打击,如每一个德国火箭炮发射装置最多是10管,而苏联火箭炮最少是16管以上,苏联火箭炮部队以师旅即为作战单位,而德国主要是以营团为作战单位。

整个二战期间,苏联总共生产了11,000多门喀秋莎系列火箭炮,其中有3374门是装在卡车上,到战争结束时,苏军已经拥有了7个火箭炮师,11个火箭炮旅以及38个独立火箭炮团,由此铸造了战后世界上最为强大的炮兵,而除此之外,由于喀秋莎火箭炮具备出人意料的威力,这种简陋的东西在战后成为各国引进和仿制的对象,并掀开了火箭炮发展历史的新篇章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李熙”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