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帆为97岁杨振宁产下一子是真的吗 翁帆的前夫照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科学巨人杨振宁的新闻,往往伴随着所谓“小娇妻”翁帆和一片意味不明的论调,却忘记了2000年《自然》杂志评选过去千年来全人类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时,上榜20多人,杨振宁便是其中一位,也是其中唯一活着的一位。

他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居功至伟,足以影响人类文明进程千百年。这样的成就下,人们关注的,却更多是花边新闻或者谣言。如果不包含偏见地评价他的两段婚姻,这一切,也不过是浪漫与相濡以沫罢了。

走过半世纪的伉俪情深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从小便在物理学方面光芒难掩。大学时期,他直奔清华大学物理专业。由于战争纷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无奈搬迁,绕着中国大半圈,最终在四川稳定下来。

1942年,20岁的杨振宁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又于此顺理成章地拿到硕士学位,紧接着,1944年杨振宁取得了留美公费生的名额,并在休息的阶段到西南联大附中给孩子们上数学课。在这里,他初次遇到了杜致礼,坐在课桌前,一双眼睛明亮而多情。

杨振宁的第一任妻子杜致礼生于陕西,父亲是当时妇孺皆知的杜聿明,出身名门。从小,父亲便严格要求她,既熟知旧时女子的礼义道德,又玩得转新式女子所追捧的爱好。

1947年,在宋美龄的推荐下,杜致礼来到美国卫斯理安女子学院攻读英国文学,而后因为经济原因,转至纽约的圣文森学院。毕业后,杜致礼留在纽约教授中文。

命中注定的爱总会得到更多宽容。时间转瞬到了1949年。圣诞节那一天,在美国普林斯顿的一处中式餐厅里,二人再次相遇,这是这位物理学家口中屡屡感叹的“奇迹”。

再次相遇,22岁的杜致礼已然长成最美好的模样,眉眼清秀,浅笑盈盈,深深地刻在了杨振宁的心上。杨振宁也是翩翩少年郎,是难得的青年才俊;又是老师,温和敦厚的气质难掩。

二人一旦重逢,便再不可分离,热烈的情感延绵不绝,杨振宁甚至拒绝了回芝加哥的机会。一年后的夏天,二人同样在普林斯顿举行婚礼。婚后,杜致礼将重心放在丈夫和家庭上,甘愿为丈夫洗手做羹汤。

杜致礼同杨振宁最终生育了3个子女。1951年长子出生,杨振宁的父亲为其取名:杨光诺。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夫妻二人认为是儿子带来的好运,不胜欣喜。光诺长大后选择学习计算机,考入美国密歇根大学,最终在计算机领域颇有建树。杨振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并不过多干预,杨光诺后转行被聘请为纽约州西车斯特县的财务顾问。

1958年次子杨光宇出生,也未继承父业学习物理,而是苦心钻研化学学科,是一位化学博士;除此之外,他对天文学有着极高的天赋,一生共发现2000多个小行星。杨振宁说,不要把孩子当天才来养,压力会很大。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之中,几个孩子反而颇有成就。

1961年小女儿出生,名为杨又礼,即“又一个你”,极致地表达了杨振宁对妻子的爱。作为唯一的女儿,又是最小的孩子,杨又礼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不过夫妻二人并不溺爱,杨又礼能吃苦,又善良博爱,后来从事医生的职业,致力于救死扶伤。此外对语言很是敏感,精通几个国家的外语。子女三人后均定居于美国。

生离不会把有情人拆开,死别却会。2003年,杜致礼病逝。

特立独行的三好学生

翁帆出生于1976年,比杨振宁最小的孩子甚至年轻十五岁。1994年,翁帆考入汕头大学,开始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学。原本是大家闺秀模样的她一改往日的温婉,开始追求前卫、潮流,染黄的头发在校园里总是引人侧目。

不过在学习上翁帆并不落后,年年拿全年级的第一名。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后,翁帆先是找了一份普通翻译职员的工作,就在家乡汕头。她从不抱怨,工作能力也极强,同事和上司都很喜欢她。

可是她似乎对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并不知足,一个月后便辞职,转去深圳的高尔夫俱乐部工作,在深圳生活了三年。这期间,翁帆接受一个香港普通文员的求婚,办理了结婚手续。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二人坚持了两年,最后于2002年离婚收场。

离婚后翁帆决定继续深造,于是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读硕士。次年,杜致礼逝世。为了安慰处于丧妻之痛中的杨振宁,翁帆与他继续联系起来。

上帝赐予的最后礼物

2004年,82岁的杨振宁不顾他人阻拦,娶28岁的翁帆为妻。这段年龄跨度过大的恋情引起轩然大波。人们无法接受这个耄耋老者与妙龄女子的结合,像苏轼所调侃的“一树梨花压海棠”那样,这样的结合总是被人看作另有企图。

一部分人认为翁帆另有企图,不是老人的钱财便是学术成就;另一部分人认为杨振宁有伤风化、只考虑自己,翁帆做出了极大牺牲。对此,杨振宁不想管太多,俗语说“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他已经想得够多了。

想得再多,也不过是,翁帆,和亡故的妻子杜致礼,面貌几乎一模一样。更为巧合的是,1995年,杨振宁与杜致礼携手参加汕头大学的校园活动时,翁帆还曾经是夫妻二人的解说员,彼时翁帆读大学一年级。甚至,三人还有合影。

在杨澜的采访中,杨振宁说,翁帆是上帝给他的最后一份礼物。这份婚姻在一定程度上给杨振宁带来了生命力,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在生活中,翁帆也确实将杨振宁照顾的细致入微。

而对于翁帆而言,杨振宁曾经是一位遥不可及的恒星、是一位德高望重、值得尊敬的导师,现在是她的丈夫,也是她无比崇敬、仰慕的人。当一个仰慕的人突然表白,一切都顺理成章起来。

翁帆带着无与伦比的骄傲,将这场婚姻视为一种恩赐,她甘之如饴。一切所谓“付出”都不算“牺牲”。她这样形容他们的结合,是一首美国诗人菲罗斯特的诗《未选择的路》: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如今,二人的婚姻生活平凡温馨。一起吃早餐,一个去学校一个在家看书,再一起吃午餐、午休,下午再一起工作。吃过晚饭后,二人手牵手在校园里散步,聊聊趣事。回到家一同听听音乐、看看电影。她并不在乎遗产到底怎么分配,不在乎世人怎么看待他们,不在乎丈夫百年之后的她应该何去何从。

风风雨雨,15年悄然过去。杨振宁和翁帆内心强大,他们不需要获得别人的赞美,日子过得是否和美,只有自己知道就够了。看似种种,何必解释呢?正如翁帆为自己挑选的那首诗所说,这条“少有人走”的路,她走得心甘情愿。

文/史海观复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何书林”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