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说俺家乡好歌词 红尘情歌歌词

谁不说俺家乡好-- 侯学俊(钢城侯家台)

巍巍鹏山脚下,滔滔汶河岸边,座落着一个有四百多户人家,一千三百多人口的村庄,这就是我的家乡--侯家台村。

侯家台村地处鲁中山区腹地,村里有侯、张、杨三姓人家。随着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很多旁姓青年巢居本村,使我村成为一个多姓氏的大村。其中,侯氏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四百年前,我侯氏始祖六世八公自河西百嘴红村迁居本村时,这里正是一北高南低的黄土高台,冬可抗严寒,夏可阻洪魔,顾名思义:侯家台村。今天来到村子旧址,原来的黄土高台已不复存在。

1974年,我村成立砖瓦厂后将黄土台子夷为平地。1975年,县文化馆在砖瓦厂旧址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群,从中出土了刀枪剑戟等许多珍贵文物。这说明了我村是一个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高级将领廖荣标司令员行军来到我村,驻马观看我村地貌后夸赞侯家台村选址好,并说:南陵旺丁,西陵旺财!

我村西临汶河四季长流,东靠五岭连绵不断,南边是一望无际号称八百亩平原的洼地,北边是河流与五岭交汇而形成的“龙脖子”。说起这颇具神话色彩的“龙脖子”,它并非独立的地形,而是淹子岭的延伸,因形似龙脖子而得名。多少年来,经过洪流无数次的侵蚀与冲刷,表层土石已荡然无存,裸露在外的全是花岗岩石,形态各异,有的像驴身,有的似鱼脊,错落有致。紧贴河堤边有一巨石,像一勇猛武士虎踞于此,阻挡洪魔千百年。

七十年代初,时任村支书的侯学玉带人在巨石旁垒起一座坚硬的石墙与龙脖子珠联壁合。盛夏多雨时节,你来看吧,波涛汹涌的河水直扑这石墙,石墙岿然屹立,水花四溅,“卷起千堆雪”,那是何等的气派。就是这不亚于定海神针的石墙,使得我村上千亩庄稼免遭洪涝灾害。

古时的龙脖子因地势险峻,河川纵横,岭高树密,在今天是一靓丽风景,在那时却常有响马出没。这里是新博古道的必经之路,因此来往过路行人常被打劫,为此丢命者常有之。现在很多老人说起龙脖子来仍不寒而栗。

顺着龙脖子往南走,有一小河从东到西与汶河交汇,水成墨绿,深不可测,因此被村民称为“淹子”。自古淹子有多深少有记载。其成因是汶河洪永被龙脖子死死挡住后回冲力掘出来的一个大湾。这淹子可有玄妙之处,即使三年不下雨,水位也不会下降一寸。传说淹子湾中有一大鳖,形如锅盖,寿通千年,几成神物。有过路司机称在雨天深夜曾见过此物行在当道,任你怎么鸣笛,总是不紧不慢,从容不迫。也有老人传说,烟中有一条巨蛇时常出没,能够呼风唤雨也算神物,任何行人对它也不敢造次。这些我们都没有见过,但今天我们行在路边瞭望古址,一定会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我们老祖宗的造化了。

座落在村南的摩天岭,是我村的又一大景致。他与东边丘陵紧密相连但却拔地而起,似山非山,似岭非岭,伟岸挺拔像一奇男子。从西面登岭。年轻人也要气喘吁吁。但你登上岭顶,极目俯瞰岭北村落及岭南八百亩平原。不仅心旷神怡。传说曾有一对麒麟光顾过摩天岭,从此家乡人把摩天岭与祥瑞联系在了一起。但到梅雨时节,摩天岭顶祥云缭绕,虚无缥纱,实为人间仙境也。可惜前几年因工程需要,此岭已被夷为平地!

让我们穿越时间隧道回到百年之前,看看我们的前辈创造了怎样的奇迹!那时候土匪肆虐,到处烧杀抢掠。为保家乡安宁,家乡人筹资捐款,齐心合力,日夜奋战。只用了短短一百零五天的时间就构筑了一道长2500米、高7米、底宽4米多,上宽两米的土灰结构的围墙,把全村包裹起来形成铜墙铁壁的堡垒。他建筑神速,巍然屹立于莱芜城东。让世人惊叹不已。其设计也独具匠心,墙顶一人一垛,周围共有480个垛口。南北、东边共有三座门楼,造型气势雄伟壮观。门楼敞开,可供行人来回通过,门楼一关。老鼠也难进,固若金汤。围墙西边有一地下通道,称为西豁口,当时村里只有村长侯庆祥知道。一旦围墙失守,村民可通过豁口秘密出村,进入紧邻村西边的一片树林和芦苇帐,人们藏匿其中,可保人身安全。平时围墙上也有专人轮流值班,一到晚上,一垛一灯,灯火交相辉映,与天上星斗浑然一体,壮丽无比!

侯家台村围子墙的建成,对于预防军阀、土匪侵扰,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年土匪刘黑七几次来犯,均未得逞。不仅如此,直到解放,我村几十年来从未遭受战火侵害,未受烧杀抢掠之苦,这与围子墙功不可没。当时邻村亲戚、朋友也经常前来避难,因为在方圆几十里之内,建围墙者唯我侯家台。

家乡村南有一条河,沿村西流,出行不便。勤劳智慧的家乡先人,在这条河上建起了九龙十孔桥。桥面和桥腿用135块长3米宽1米的花岗石干剁而成,九墩十孔,坚固耐久。它古朴敦厚,像一条白色的玉带系在河的腰间。桥虽不大,但用料结构造型别致,是当时新博古道的必经之路,所以他的名声远播新泰、博山两地。

我村的街道也不同寻常,庄内有一条主街纵贯南北与两头门楼相连。沿街布满了青瓦豪宅、酒店、油坊、染坊、饭店、商铺、中药铺、赌场排布于大街两侧。一到晚上,门楼一关,街内灯火辉煌,一派繁荣太平景象。置身其中,自在逍遥。难怪当时曾有一位村民酒后狂言:汶河东岸土台中,侯家台子赛北京!这话说的有点大,但设身处地地想,在烽火连天的年代,能有这样一片人间福地安身立命,应该说是天大的造化了。

家乡之美,不仅在人文地理,而是家乡有一群勤劳勇敢、锐意进取、朴实无华的侯姓传人。解放以来,在我们辛庄乡,我村第一个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一个人工开挖了一条从北到南五华里的水渠,使我村800亩土地得以自流灌溉。第一个在全县成立鞭炮厂。第一个成立建筑队,盖公房的村子还是我们侯家台村。改革开放后,辛庄镇第一个存款上百万的村,还是我们侯家台村。

多年以来,每当四邻八乡的村民从我村走过,望着公路两旁绿油油的庄稼,清凌凌的河水,无不感叹:看人家侯家台子,自来水长流,吃饭不用愁。闺女嫁到侯家台,这一辈子算掉进福窝里了!

是的,在七十年代,大部分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能有这么一条四季长流的水渠,这是多么令人眼馋的事情啊!而为了修这一条水渠,时任村领导侯学玉、侯庆利带领全村青壮劳力,自己测量、土法上马,硬是用铁锹、镐头凿出了一条北至龙脖子,南至摩天岭的水渠。这条水渠彻底解决了我村一千三百多人的口粮问题。水渠贯通之后,公社领导号召各村干部在我村召开现场会,大家无不惊叹侯家台人的吃苦耐劳和敢想敢干精神。

吃饭的问题解决后,村领导又带人下湖南、上江西请老师、学技术上了鞭炮厂。村里有了集体收入。后来又建了砖瓦厂,成立了建筑队。做出了一个破天荒的计划:集体盖公房,让全体村民都住进新房子,彻底告别冬不遗风、夏不避雨的草房子历史。五年以后,全村百分之八十的村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物质生活的提高,促进了精神文明的发展。我村相继成立了青年突击队、青年活动中心、老年俱乐部,建起了篮球场,乒乓球台,使大家劳作之余有一个健身娱乐的去处。 那些年,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生活在侯家台这个先进的村庄,无不感觉光荣与自豪。火红的年代、快乐的生活,就像歌词里唱的那样;谁不说俺家乡好!

岁月悠悠,沧桑巨变。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一批又一批的家乡侯氏精英离别了老家,在商场、在战场、在学校、在官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人生的大舞台中,我侯氏家族出现了市长、镇长、军长、连长、企业家、博士后等一大批祖国的栋梁之才,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成绩斐然。

家乡啊,我可爱的家乡!你古老神奇,地肥水美;你钟灵毓秀,贤能辈出;你敢为人先,屡创佳绩。你像一面旗帜,引领四方。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你会更加美好!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刘夕”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