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货有多少水分(直播带货存在多少水分)

若数据不真实,则带货无意义。因为这意味着欺骗,而且是双重欺骗。

直播带货有多少水分(直播带货存在多少水分)

年年3·15,今又3·15。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有媒体数据梳理发现,其中六大领域格外引人注目。这当中,直播带货占据一席。而且,直播带货的问题,不仅表现在所售商品的质量和服务上,还有直播带货本身的数据上。

近年来,电商直播行业迅猛发展,但也存在着观看人数虚构、销售数据造假等问题,被蒙骗的商家不在少数。据第一财经报道,一位在深圳、杭州从事服饰、快消品、美妆等品类供应链基地的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商家把表面GMV(即一定时间内网站的成交总额)跟实际到账金额进行比较,两者的差异率一般有50%~70%。

这么大的差异率,是如何造成的?结合近些年陆续爆出的一些明星大咖直播带货遭遇“数据尴尬”的现象,其实不难理解。比如,某知名财经作家,亲口在社交媒体承认自己“只卖了15罐”。这其实也从侧面反映出,那些动辄成千上万,甚至过亿的炫目数据,可能远没有那么真实。

若数据不真实,则带货无意义。因为这意味着欺骗,而且是双重欺骗。对于花费巨资请来明星名人却卖了一套“假销量”数据的商家来说,这就是赤裸裸的权益侵犯;而对于消费者来说,直播团队营造出来的“美丽数据”也是一种误导,会让人们误以为这款产品真的很抢手。

真实,是真诚的第一步。还要认识到,直播带货数据造假,伤害的不仅是商家的利益,更是破坏了直播带货这一新兴行业的生态,是挖了“诚信”这个商业基本原则的墙脚。吃一堑长一智,或许商家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直播带货,不要盲目地将其信奉为“销售神器”。

早在2020年11月20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就曾发布《“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其中监测显示,明星直播带货存在刷单、售假、频“翻车”,“李雪琴亲历直播带货造假”“汪涵直播带货翻车疑云”被列入典型案例。

造假的案例频发,其实也暴露了,在直播带货领域,还有太多的规则需要建立。比如在一场直播开始前,商家就应和直播方签订一份详细的合同,明确对方是否承诺销量、销量多少;达不到是否补偿;如果进行数据造假如何理赔等等。

直播带货的出现,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近些年,随着直播带货的粗放发展,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中。如2020年6月,中国广告协会发布国内首份《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明确禁止刷单、炒信等流量造假以及篡改交易数据、用户评价等行为。

但是从确立规则到执行规则,显然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来自行业和平台的约束。眼下,在直播行业尚缺乏健全的行业组织的情况下,平台就应该积极负起责任来。毕竟,直播数据造假一般都发生在平台上,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平台应该有及时发现问题的嗅觉。

在平台发现问题、收集问题的基础上,政府监管部门据此介入、依法查处;然后根据具体案例的特点总结经验教训,再反馈给平台;平台查漏补缺、堵住数据造假的源头……如此循环往复,这才是一个健康的治理闭环,才能让直播带货真正造福社会,造福消费者。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正观特约评论员 与归

编辑:梁冰 马少剑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陈龙林”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