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不厌百回读 旧书不厌百回读翻译

  (一)课文原句:同上(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二)文化因素:出自宋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三)文化内涵:“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内涵是:已经读过的经典书籍读一百回也不会厌倦,在熟读的过程中去仔细思考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

这两句话虽然很简短,但是说出了人们应该掌握的阅读规律:

  第一, 人们的阅读要分“略读”与“精读”。比如读小说只想知道故事情节,不想深入研究,那么只读一遍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是“精读”,那么只读一遍,是不行的。因为“读书过目成诵”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对我们一般人来说,就要像苏轼所说的“不厌百回读”,特别是对“经典书籍”。因为这些作品的内涵深刻,不是读一遍两遍就可以理解到的。所以读很多次才能把应该理解的部分理解到。

苏轼特别提出“旧书不厌百回读”,根据笔者的体会,就是把那些已经读过但已隔了一段时间未再读的经典拿来再读,一定会有更进一步的体会。

  第二, 人们读书,表面上看是“读”,实际上是“悟”,是“觉醒”,引申指“理解”“领会“。说得再具体一些,就是“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认清”。怎么读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那就要对一字一句都要“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在这里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这个句子为什么这么写而不那么写?”“为什么这样开头?“”为什么这样结尾?”“为什么立这样一个标题?”“这一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等等。把这样一些问题都能得到合理的回答了,你就能“由迷惑而明白了”。

  现在我们可以想一想:做到上述那些,是“快刀斩乱麻”的事吗?不是,是个“慢功”。回答上述的哪一个问题,都是“概念的矛盾运动”,都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都需要苏轼所说的“熟读深思”。“熟读深思”之后,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后你就知道了(“子自知”了)。

  所以“熟读深思子自知”,既是读者提高知识水平的过程,也是促进人思想发展的过程。如果你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思想总不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你的思想就得不到发展。

说明:为了帮助小学生家长顺利地为自己的孩子答疑,帮助小学新入职的教师查找资料,帮助高年级学生顺利自读,本《随笔》将对这些含传统文化因素的名言警句做一些讲解。敬请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金原明”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